1、隐私泄露后怎么样处置
隐私泄露后,最重要任务是飞速采取行动以减轻潜在风险,具体如下:
1.应立即开始采集证据线索,这类证据或有助于追踪泄露源并追究责任。同时,务必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提升警惕,预防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诈骗。
2.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泄露,处置方法也应有所不同。
在实体消费过程中,若个人信息被泄露,可以向工商行政部门或买家协会投诉,寻求他们的帮助与调解。
而在虚拟互联网中,若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侵权行为,则应向网络管理部门举报,以维护互联网环境的秩序与安全。
若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借助,甚至遭遇诈骗,应立即报警,通过公权力救济来惩戒犯罪、维护自己权益。
3.依据法律规定,受害人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,包含停止侵害、排除妨碍、消除危险、消除影响、恢复名誉、赔礼道歉等。
4.若泄露行为尚不构成犯罪,公安机关将依法对行为人推行行政拘留,并处罚款;有违法所得的,还将没收违法所得。
2、隐私泄露构成犯罪能否取保
法律快车提醒,对于隐私泄露构成犯罪的犯罪嫌疑人,只须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,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。
依据《中国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七条的规定,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,可以取保候审:
1.可能判处管制、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;
2.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,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;
3.患有紧急疾病、生活不可以自理,或者怀孕、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,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;
4.羁押期限届满,案件尚未办结,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。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实行。
因此,若犯罪嫌疑人符合上述条件之一,其家属或辩护人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申请,请求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手段。